top of page
  • Facebook社交圖標

我們可以不勇敢-陪孩子一起面對恐懼

心理學家說過,「害怕」是指因現實、想像中的危險或疼痛而激起的反應,是身為人很重要的一個感覺,適當的害怕是一種防衛反應,用來警告人避開危險保護自己,所以害怕不是壞事,通常孩子的恐懼大多是他無法理解或不能控制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周遭世界愈來愈瞭解,所害怕的事物也會改變。(這段可以刪除)父母不需要讓孩子做一個什麼都不怕的人,而是可以陪著他們去覺察害怕是什麼?我可以怎麼克服?或是我可以怎麼和害怕共處?


根據兒童發展,每個年齡的孩子,會發展出不同的害怕。0~6個月的寶寶會害怕突然間的聽覺以及觸覺的強烈刺激,太大聲、高頻的聲音或是失去身體的接觸與支持。6個月之後,開始會害怕不可預期的事件或東西,一直到四歲後,小朋友會發展出從經驗中學習而來的害怕,例如:開始怕壞人、怕住院開刀、怕爸爸媽媽死掉...等等。有時候,孩子因為受限於語言,可能無法說出他們的不安,所以適當的觀察到孩子不安,幫他們說出他們的感受,陪著他們去了解他們無法理解的事情,是解除他們恐懼的一個方法。


若是你的孩子,面對恐懼有很強烈的反應,甚至很退縮,很多事情不敢嘗試,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 孩子的天生氣質:有一些孩子對於環境比較敏感,在分離焦慮地適應期較長,這類型的孩子天生氣質較高敏感,就會比較成為畏懼心理的孩子。

  2. 創傷經驗:若孩子對於某個物品特別的恐懼,可以試著回想,在他成長的過程,有沒有發現與這個物品的相關創傷經驗,例:很怕膠帶,曾經被膠帶黏到皮膚上,撕下來時很痛。或是很怕狗,因為曾經被狗咬過。

  3. 高焦慮的家庭環境:通常高焦慮的家庭環境,孩子也較容易怕東怕西。若父母因為很擔心孩子受傷,所以常常緊張地告訴他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孩子很容易有一種『世界很危險』的感覺。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嘗試,可以慢慢的讓他感到有自信,覺得可以掌握世界與自己,孩子的恐懼也會下降。

  4. 認知不足:對於沒有遇過的事情,因為不理解而覺得無法預測或掌控,就很容易恐懼。建議可以多陪著孩子,一起嘗試新事情,在旁解釋讓他理解,多嘗試以及理解之後,害怕就會慢慢消失。


面對孩子的恐懼,以下有幾個大方向可以讓爸爸媽媽們參考:


1.接納孩子的害怕,不要硬推他面對:強迫性地要孩子面對恐懼,大部分只會讓孩子更加的懼怕。先接納孩子很害怕,並告訴他你看到了他的害怕,你可以說:『你看起來好害怕,你不喜歡....對不對。沒關係,媽媽陪著你。』


2.不要嘲笑孩子的恐懼:正視孩子的擔心,不要拿他的恐懼開玩笑,不要說:『連這個也怕,你好擔小。』或是『男孩子怕什麼』。


3.幫孩子解釋他不理解的東西:有的時候,孩子的害怕源自於他的不理解,因此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或著面對新的事物,陪著孩子並幫他解釋。例:孩子很怕電梯,怕進去就出不來了。可以陪著孩子先觀察電梯,解釋電梯的作用,陪著他坐一遍。


4.漸進式的接觸恐懼的事物:面對孩子害怕的事情,可以先透過卡通、故事、貼紙...等非寫實(可愛化)的畫面來讓孩子慢慢接觸,待孩子沒這麼害怕時,再進階到給孩子玩相關的玩具,一步一步帶著孩子『減敏』。例:孩子怕狗,可以先唸關於狗的故事,或給孩子關於狗的小貼紙,小朋友習慣後,再陪他玩狗的玩偶...等等

5.一起討論面對的方法:爸爸媽媽可以分享小時候害怕的經驗,一起討論以前害怕的時候,你都怎麼做?一起和孩子討論對他有幫助的方法。


6.給予安全感:當孩子真的很害怕時,請你陪著他,溫柔的告訴他:『媽媽在這裡,我會陪著你』,並給予他擁抱。


以下幾個小遊戲可以讓爸爸媽媽陪著孩子一起從遊戲中認識恐懼:


1.裝扮舞會:邀請孩子幫他的恐懼裝扮。如果孩子害怕蜘蛛,我們來幫蜘蛛打扮一下,讓他變得比較可愛的一點。可以用畫的,也可以透過玩具來裝扮。讓孩子透過幽默與轉化,來降低恐懼。


2.魔法商店:開一間魔法商店,裡面有勇氣的噴霧、勇敢的蛋、有魔法力量的隱型盔甲,幫讓孩子來魔法商店挑選他想要的物品,陪著他去使用這個讓他安全不害怕的魔法商品。這個儀式化的過程,幫助孩子將自信與安全感自我內化而降低恐懼。


3.打擊恐懼:邀請孩子一起打擊恐懼,陪著孩子的恐懼畫下來,你們一起想一個儀式,消滅這個恐懼。你們可以一起拿棒子打這個害怕,也可以一起把這幅畫撕掉。


4.情境扮演:用玩偶扮演孩子害怕的情境,讓孩子透過遊戲可以漸漸熟悉他害怕的事物。


5.透過繪本一起來討論: 三本繪本推薦給你:『我好害怕』、『小鱷魚,最怕水』、『討厭黑夜的席奶奶』


『我好害怕』:很適合與孩子一起討論『害怕』是一種什麼情緒,什麼時候會害怕,害怕的時候該怎麼辦。


『小鱷魚,最怕水』:這本書很適合與孩子一起討論,害怕就是不好的嗎?如何去接受自己是個會害怕的人,除了害怕,我還沒有沒其他擅長的事情呢?


『討厭黑夜的席奶奶』:怕黑是很多孩子的恐懼,這本書很適合一起來討論,如何與害怕共處呢?我們一定要做什麼事嗎?還是這個害怕會過去呢?還是這個害怕只是想出來了呢?


害怕是一種正常的感受,陪著孩子一起去探索恐懼,並時時觀察孩子對於恐懼的反應,當孩子出現了退化行為時,不尿床很久了突然開始容易尿床、咬指甲,或是容易激動、不安時,代表孩子出現了難以克服的恐懼,適時的介入跟孩子討論,可以幫助孩子更順利的度過害怕的時候。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治療師反思]承認生命的限制

之前到了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和大家介紹戲劇治療如何應用在失智症上,其中一位學生問了我,覺得做戲劇治療最困難的是什麼?覺得困難的東西好多呀,想了很久,告訴了學生,我覺得最困難的是,我要承認生命的限制,我要對自己的生命誠實。戲劇治療不是萬能,也有許多人並不一定最適合戲劇治療,我...

 
 
 

Comments


bottom of page